2012年5月29日 星期二

一門身體感性認識的學科:Somaethetics初探



一門身體感性認識的學科:Somaethetics初探 

呂潔如
國立政治大學         

  理查×舒斯特曼 (Richard Shusterman) 認為身體是人們感性欣賞和創造性地形塑自我的場所,基於實用主義的立場,主張哲學做為生活的藝術,應關注於培養人們富感知力的身體。他提出Somaethetics,針對人們經驗身體及使用身體的方式進行批判性研究與改善性培養,而此學科包含理論與實踐。本文首先釐清“身體”在此所表達的是一種活生生、富有感覺、充滿情感的身體。其次,探討舒斯特曼建構Somaethetics概念的背景,做為一門奠基於美學傳統的學科,舒斯特曼重訪亞歷山大×鮑姆加登 (Alexander Baumgarten) 的《美學》,指出aesthetics原具有感性認識之意,Somaethetics闡明鮑姆加登原來的哲學構想,並且更加強調透過身體訓練來促進一種哲學的自我完善的生活藝術。接著,透過哲學的核心目的,如:認識、自我認識、德行與正確的行動、美好生活的追求等幾部份說明Somaethetics的哲學價值。最後,提出Somaethetics的學科概念,包含:分析的 (Analytic Somaethetics)、實用的 (Pragmatic Somaethetics)、實踐的 (Practical Somaethetics)三個面向。文末,研究者透過上述探討,提出將Somaethetics譯為身體感性認識學以貼近舒斯特曼的概念。

關鍵詞:身體 (soma)、美學 (aesthetics)、身體感性認識學 (Somaethetics)

 來源:2011台灣運動哲學年研討會發表

周育萍 2012/03/09 導讀The Silent, Limping Body of Philosophy: Somatic Attention Deficit in Merleau- Ponty


導讀主題:The Silent, Limping Body of Philosophy: Somatic Attention Deficit in Merleau- Ponty

                                          周育萍 20120309
一、內容摘述
在西方哲學領域中,超乎其他身體哲學家,梅洛龐蒂以嚴謹、系統化和堅持的論述,提出了身體在人類經驗和意義上的重要性。他堅持,身體不只是所有知覺和行動的關鍵來源,也是表達能力的核心,因而更是所有語言和意義的基礎。
但在其論述中存在著兩點矛盾所在:一、他一方面肯定身體在表達上的角色另一方面卻又以「靜默」(silence)做為身體特點。「默會我思」(the tacit cogito)、「靜默我思」(the silent cogito)、「心領神會我思」(unspoken cogito)…;二,他雖然強調了身體在表達上的角色,卻不曾聽聽身體自身如何說,如何以其自身意識知覺,像是動覺(kinaesthetic )或身體本體的感覺(proprioceptive feelings)
在本章中將揭露梅洛龐蒂對於堅持身體靜默和拒絕明確意識身體感覺的理由,藉由呈顯這些概念是如何從其特定目標產生,並說明梅洛龐蒂的特定目標在於現象學的體現以及重新提升我們自發知覺(那些正是從古代以來一直為哲學所貶低的目標)的價值。
作為一位實證主義哲學家和身體教育家,實在無法接受梅洛龐蒂這種拒絕以身體意識為主題或者身體反思的態度。這種態度源自於其對身體現象學和哲學普遍概念的特定目標。除了說明其理由之外,本章要提出一種更實踐(practical)、更重建性(reconstructive)的實證主義方法來對照梅洛龐蒂的哲學式想像。此方法提倡要對明確的身體意識或身體感性學有更多注意,以試著達成不僅從理論上使身體修復(rehabilitate)—身體成為哲學中心概念,更使得活生生的身體(the lived body)以更實用、有療效的修復而成為更具深意的哲學生活一部分。


梅洛龐蒂策略的關鍵就是把我們一般認為是身體弱點的部分,轉而分析為其根本、不可或缺的力量。身體弱點的廣泛經驗可能是哲學拒絕身體最深的理由。對哲學而言,身體弱點也意味著認知的缺陷,身體不完美的感知會扭曲真理,所以它的慾望也會誤導追求知識的心靈。同時,身體本身也不是一個清楚的知識對象。我們經由立即反思,可以假定已經檢驗並知道了自己的內心,但身體無法以這種方式理解。
尼采曾經挑戰這種「柏拉圖基督教笛卡兒」傳統,他徹底地翻轉身-心的傳統價值,提出我們可以了解身勝於心、身比心更有力量、心是身的工具。但這樣的策略並未能使大家完全信服。
相較於尼采,梅洛龐蒂完全接納這些身體弱點,並向大家顯示這些身體在本體或認識論上的限制,對人類觀看事物和擁有世界的能力是必要的。這些限制為我們的所有知覺、行動、語言和理解提供了基本的中心支架(the focusing frame)。
在進一步討論梅洛龐蒂的策略之前,要先介紹這些感覺活動(such sensations)和其運用。這些是我們身體有意識、明確的、經驗上的知覺:他們包含了清晰的感覺(feelings)、觀察(observation)、想像(visualization)和其他對我們身體及其部分、表面和內在的心理再現(mental representation)。這些明確或再現的特質與梅洛龐蒂所擁護的主要類型有明顯區別。
明確地意識身體感覺(sensations),可以區分為由我們較外在或距離感官覺(senses)所控制的,如看、聽等;以及仰賴更內在的身體感官覺,如本體感覺或動覺。這些意識的身體知覺能夠幫助我們表現的更好。






我們的身體理解和知覺至少展現了四種意識層次:


作者解釋
對照 梅洛龐蒂說法
完全未真正意識到not really consciously aware of at all
身體意向性(corporeal intentionality
未明確覺知的意識知覺conscious perceptions without explicit awareness
主要意識primary consciousness
意識的非反思生活和意識的前預測生活(the unreflective life of consciousness and ante-predicative life of consciousness)
有明確覺知的意識身體知覺
Conscious somatic perceptions with explicit awareness
反對
自我意識或有明確覺知的反思身體知覺self-conscious or reflective somatic perceptions with explicit awareness
反對

梅洛龐蒂現象學的一個主要目的在恢復我們與「事物本身」和「真實經驗世界」之間的連繫,以其「最初所給予」地那般。這意味著,要重申我們在知識和反思之前,與知覺和經驗的聯繫,「要重回知識之前的世界,那個知識總是在說明speaks的世界」。
現象學試圖給予經驗直接描述(以其處於我們基本的前反思狀態中),追求使反思達到非反思的生活意識。其目的在以直接、前反思方式,「重新學習觀看這個世界」。這樣的原初知覺和和前反思意識體現在運作意向性(operative intentionality),此一意向性的特徵是直觀(immediacy)和自發(spontaneity)
三個關鍵主題:1. 梅洛龐蒂堅持,存在以及原初知覺或世界經驗處在反思或主題化意識之下;在所有的語言和概念之下,但它提供了較高反思的基礎。此一非論述(nondiscursive)階段的意向性被讚揚為:「原初主體性」(primary subjectivity)和「初始表達」(primordial expression)的「靜默意識」(silent consciousness)2.他催促要認識到並回復「自發性」(此為原初知覺和表達的特徵)3.是一假定,哲學應該專注在人類存在的情境(conditions of human existence),而其本體地給予是基礎的、普遍的和永久的。
梅格龐蒂對於再現解釋有許多不同的批判,其共同的核心是,再現解釋把基本的經驗或行為描述為反思分(reflective analysis)的產物。這樣的解釋不恰當,因為其依賴某一種經驗的觀點,而無法正確解釋,只有從原初的知覺可以解釋 (以越過門檻經驗來說)。因而他聲稱,是我們基本的未反思意向性,其默默地、自動地組織了我們的知覺世界。
這樣一種「身體做為自發性表達」就像是藝術天才未知的「風格成就(marvel of a style)」。如此把身體描述為「神蹟似的」、「神奇的」,對梅洛龐蒂的身體論述具有幾項功能:作為再現主義的解毒劑;把身體解釋為靜默、結構和隱藏背景的重要價值;在物體背景的結構裡,每一個物體都是從外在空間和身體空間的雙重視域中顯現出來;存有不只是知覺的,更是世界理性肉身的一部分。
不只如此,他更把身體意向性擴充到語言和思想的運作上。
我們自發的意向性的確很令人讚嘆,不過並無法解釋我們所有日常生活中的動作與知覺、語言和思想力量。以技能學習例子來看,梅洛龐蒂以經由未反思的動作情境(unreflective motor conditioning)或身體沉積(somatic sedimentation)所獲得的身體習性來解釋,但問題是舊習性一旦養成要如何更正?這就是為什麼許多身體訓練會採用再現和自我意識身體,來調整我們錯誤的自我知覺以及我們體現自身的運作。
梅格龐蒂為了讓未反思存在身體與其動作圖式(the unreflective lived body and its motor schema)與科學解釋的概念再現對立,創造了「存在經驗(lived experience)」與「抽象再現(abstract representations)」的二極化,而忽略了應該有第三種選擇的部署「存在身體感性學的反思(lived somaesthetic reflection )」,也就是說,具體而再現和反思的身體意識(concrete but representational and reflective body consciousness)
梅格龐蒂曾以正常人和一些病人像是史根尼德(Schneider)之間的動作對照來說明,其似乎在暗示我們如果是正常人的話(非病人的話),我們的非反思動作感(或動作圖式)就能完全正確且不可思議地發揮其功能。但是他所大力讚揚的自發身體感,我們應該認識到它經常是錯誤或功能障礙的。
梅格龐蒂對自發身體神奇效力的堅持,使身體顯得比其能做到的更脆弱(因為沒有理由需要再現來改善動作表現);阻止了克服身體阻礙的努力。
再現解釋無法適當解釋我們的原初知覺的這個事實,並不意味著他們對其他目的,像是改變我們的習性,是沒有用的。我們可以肯定原初知覺經驗的整體與非反思特質,但同時也贊同反思身體意識,其運用了再現思想來做為更佳重要經驗的再建構以及身體感性反思的內在報償。
身體冥想的訓練也重視不同人之間的差異。不同人有不同的身體運用模式。同時,經由持續地身體覺察訓練所學習到的,並不只是經由原初知覺和未經思考習性而來,「每個人都很了解」的部分。

7點論辯:
1.反思身體意識及其身體再現並無損於更基礎的非反思體現知覺及其根本的重要性。另外,如果從「物體背景」來看,非反思知覺與反思意識之間相互對映。
2.日常知覺和行為通常是非反思的,反思意識和身體再現對於解釋是沒有必要也無益的?再現身體意識可以有助於我們解釋一些自發能力出現問題或者習性需要修正的經驗和現象。而且身體感性學反思及其再現並非為了解釋日常經驗,而是要改變和補充。
3.肯定再現身體意識價值並不是就否定非反思經驗的存在、價值和重要性。
4.我們可以「不以明確或再現意識」地有效做某件事,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也「以這樣的意識」做這件事以及這樣的意識無法改善動作表現。身體感性學從未聲稱能夠給予身體全然通透或完美無缺的力量。
5.在一些情況下,的確反思會干擾自發身體行動。例如棒球打擊者不去想膝蓋和腰張力或擺動時的骨盆動作,會打得比較好。不過,不是因此拒絕所有反思意識,而是要在更小心,以其能在不同情境下訓練和運用,使結果是有幫助的。
6.專注的身體反思會陷入失去世界和自我(因為自我是由我們投入世界所定義)的危機?專注於身體感覺的確會讓我們暫時失去日常視野方向、干擾我們特有的世界參與和自我日常感覺,不過,專注在身體感覺並不像梅洛龐蒂所說的,是一種覺察的原始一般階段,「感覺的匿名警戒」,人們可以自我意識地專注地投入身體感覺;身體自我意識包含了一種自我經驗到注意力集中於正在經驗感覺的反思覺察。單獨的純粹身體感覺是抽象的。人們無法真實身體性地感受自身,卻未感覺到外在世界的一些事物。
7.梅格龐蒂認為,人們不能完全看見自己的身體,因為它是永久的、不變的視野,我們經由它看見其他事物。但是,身體覺察並不能狹獈地定義為「在我們眼前」;我們對身體的視野觀點並不是完全固定和不變的,我們可以從不同的情態(modalities)來檢驗它。另外從身體主體性來看,梅格龐蒂堅持,身體是經驗的觀看主體,因而不能同時是觀看客體對象,人們不可能同時以主體和客體經驗自身。但是實際情境來看,人們可能同時經驗到觸摸和被觸摸;再者如果多數人無法感覺到自己身體的感覺,那可能只是因為他們的身體反思和注意能力尚未培養出來。



梅洛龐蒂對於身體思考和反思的反對,只是基於其哲學目的和假設,他希望哲學能將我們帶向經驗整體的純粹、原初狀態。這樣一種想要重回前反思整體的渴望,建議不要滿意於由(以作為體現主體)反思意識和再現思考所帶出的經驗分裂。
哲學有二種方式可以修復這個問題:第一種是理論治療,斷定非反思身體行為的整體和適當性,呼籲專注於非反思整體,拒絕身體反思和再現身體意識。梅洛龐蒂提倡的就是第一種方式;第二種方式是主動地發展我們的反思身體意識能力,讓我們能夠在反思層次上達成較高的經驗整體,並且矯正我們非反思身體習性的不當。
第一種方式的問題在於,「行動哲學家可能是離行動最遠的,因為把行動說得最深、最熱烈的,就是不想行動的人」。梅洛龐蒂的現象學方法突顯了這樣的問題,致力於非反思身體主體性價值的理論性反思,摒棄了能運用身體反思來改善知覺和行動中的主體性。
梅洛龐蒂的哲學也有其實證的味道(pragmatic flavor)。他堅持,意識主要「並不是『我思』而是『我能』的問題」,他也認識到哲學並不是一種客觀(impersonal)的理論,而比較是一種人(personal)的生活方式。
我們對梅洛龐蒂私生活所知甚少,不過有證據顯示他對「遺失天堂」有所渴望。與母親相處的美好童年時光,影響其理論的發展和期待。


二、感想與問題
()一般性問題
  1.reflection/reflective  ð 反省?反思?反映?
  2.sensations/ senses/ perceptions/feelings之間的差別?
()理論上問題
1.再現思考或者反思意識是否就類同於詮釋意識?人可以不思考嗎?梅洛龐蒂所反對的是這種
意識嗎?現象學的描述本身是否也是某一種詮釋方法?
2.梅洛龐蒂會認為身體在思考之下嗎?身體是一種語言,語言是一種身體?
3.意識/非意識之間能否以焦點意識/支援意識來解釋?
()經驗感想
1.在許多運動學習的經驗裡,似乎的確會運用許多關於「動作改善」策略,但這樣的「矯正」,就某方面來看是為了符合某種特殊情境問題(某種運動世界)。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人不運動,他們無須涉及。就走路、拿東西等生活情境裡的身體運作,需要想到身體嗎?當然也可以運用身體意識來反思行動,這無疑是另一種體驗,但是更好的體驗嗎?何謂更好?是更健康嗎?
2.有一種稱為「比賽經驗」的東西是只能由實際比賽進行才能獲得,我們很難說那是什麼,不過它確實存在。經驗裡有些可分析,有些不可分析,反思身體意識及其身體再現在運用上或許能夠給予我們在動作學習上的幫助,但要在「適當時機」,所以在運作上還是需要仰賴某種不可言說的「感」,是一種默會之知?另一種習性?


呂潔如2011/12/16導讀Somaethetics: A Disciplinary Proposal II


Somaethetics: A Disciplinary Proposal II
呂潔如2011/12/16

伍、學科定位
一、學科型態為何?
*          學科的雙重意義--學習或指導一個分科;身體形式的訓練或練習
n   分析的:構成一個能凝聚諸多身體相關研究領域的學科架構
n   實用的:探討各種促進身體使用、健康、經驗的理論之間的基本共同原理及差異性準則
n   實踐的:
二、與傳統美學及哲學的關係為何?
*          做為美學中的一個次學科,美學也將因其列入而擴展或轉變。
*          論証
n   目前稱之為美學的對身體美及感官敏銳之賞識的關注由來已久
u  David Hume, Fredrich Nietzsche
n   反對一
u  沒有明確的美學對象,跨越所有美學類型
u  越界
n   回應多糟糕的美學狹隘定義!
u  原本就飽受爭議的美學
u  外來主題為美學領域原有之物
n   反對二
u  包含太多哲學之外的事物
n   回應
u  爭取更廣泛的哲學概念
l   哲學不僅僅是理論,而要作為一個具體實踐,一種生活方式。
u  美學脫離作為哲學的分支學科成為獨立學科
l   Max Dessoir, Thomas Munro
*          結語讓從屬關係及界定的問題保持開放
n   作為一個概要的計畫,不應被學科束縛綁死,而要允許夠多自由以在眾多方向中或更大的學科下發展。
n   為了發展,應與思想家與實踐者的社群協同工作,而非個人的宣稱。
n   有比界定更迫切及更有趣的議題值得追求。
陸、體現者
John Dewey-身心合一-亞歷山大技巧
Michel Foucault-系譜學-吸毒、同志性虐

呂潔如2011/11/04導讀Somaethetics: A Disciplinary Proposal


Somaethetics: A Disciplinary Proposal
呂潔如2011/11/04
美是最好的稱讚蒙田寫道,沒有人是如此野蠻與剛強不被其魅力所打動。身體在我們的存在中占有一個很大的部份,具有一個很高的地位,因而其結構與組成值得好好思考。在此,蒙田對於身體的興趣很顯然地並非其生理組成而是美學的功能,身體對於美的潛能。
此一美學的潛能,我已經在別處提過,至少有兩部份。作為被我們外在感官擭取的對象,身體(他人的身體或甚至個人自身擁有的身體)能提供美的感官知覺或(康德最有名的術語)表現。但還有一種個人所擁有的來自於身體內在的美的經驗腦內啡高強度心血管功能運作下的灼熱感、對緩慢感受覺察力的提升、更深層的呼吸、進入脊椎的某個新部位並得到些許刺激痕跡的感受。如果對我提倡的「個人身體經驗的本體感受之美」感到不可思議或像是古怪的「新時代」,想想1884年居約(Guyau)說的,「深呼吸,感受人的血液是如何透過與空氣接觸而淨化,整個循環系統如何在新的行動和力量中啟動,這實在是一種感性認識(美學)價值難以被否認的幾近興奮的愉悅。」
我的目的是要聲言蒙田與居約對身體的美學關注,並使其更具體系。探索在感性 (審美)經驗中,身體的重要與複雜角色,我會事先提出一個以身體為中心的概念,稱為身體感性認識學。由於小心嘗試,我的計畫非常曖昧含混。為提出身體感性認識學作為一個值得探討的可能性,我不敢擅自透過提供一個有主題、概念、目標和做法等系統性說明來定義。在近三千年的哲學傳統後,提出一門新的哲學似乎是個自負的魯莽行為,指出「以身體為中心」可能只是為傲慢徒增荒謬。然而,冒著被嘲笑的風險,本章要提出身體感性學的基本目標與要素並試著解釋其如何能促進哲學最核心的思考。目的在於展現其潛在的實用性而非激進的新穎性。如果身體感性認識學是激進的,那只是在恢復一些美學與哲學的最深的根源意識。而新的名詞像「身體感性認識學」可以讓重整具有特別的效力,以讓舊的觀點復活,如同威廉詹姆士在定義實用主義上的精明理解,即「給思想的舊方法一個新名字」,一個符合我對身體感性認識學的概念的定義。
為了顯示身體感性認識學是如何根植於美學傳統,我開始於檢視在現代美學中所發現的哲學文本,亞歷山大鮑姆加登的美學。鮑姆加登原來的美學計畫將展現出比我們今天所以為的美學有更大的範圍以及實踐的重要性,意味是在生活藝術中的一個哲學自我完善的整體計畫。然後,我會列出身體感性認識學的原則,解釋其原則如何能共享鮑姆加登所敦促的擴大範圍、多元面向和實踐的原素等,以及恰好也促進了這些哲學傳統定義來做為哲學自身計畫的目標,如:知識、德性及美好的生活。但在推動鮑姆加登美學廣泛的實踐視野中,身體感性認識學要更進一步懷抱鮑姆加登不幸地從其計畫中忽略掉的一個關鍵要素身體教化。現代哲學太常表現出相同悲哀的身體忽視。不過,我還是藉著思考約翰杜威及米歇爾傅柯兩位為身體感性認識學做了不同舉例的當代哲學家做結束,儘管沒對這個領域適當地顯題化或闡明。文末提出一個身體感性認識學必須面對的理論性議題:以更普遍的身體價值或規範來評價個體的身體品味及實踐的可能性。
II
當鮑姆加登創造“aesthetica”一詞以建立一門正式的哲學學科時,他對這個學科的目標遠超過現在所定義的哲學美學:藝術與自然美的理論。這個詞起源於希臘文aisthesis(感性知覺),鮑姆加登打算讓他的新哲學科學含括感性知識的理論。這樣的一種美學是為了補足邏輯,令兩者結合以提供一個知識的全面理論 他稱為認識論
雖然跟隨其師萊布尼茲,克莉絲汀吳爾芙,稱這種感性知覺為低等能力,鮑姆加登的目標並非要指責其劣等性。相反的, aesthetica主張感性知覺的認識價值,讚揚其對更好的思想及更好的生活的豐富潛能。在“Prolegomena”中,鮑姆加登提出美學研究會透過幾個不同方式帶來更棒的知識:1.透過提供更好的感性知覺作為科學的好的與料2.透過呈現其自身具有的感性知覺的特殊來源以作為科學的適當的對象;3.透過促進科學背後只能處理清晰知覺之限制;4.透過提供所有沈思活動及自由藝術一個好的基礎;5.透過美學研究促進感性知覺將不僅是在思想中也在日常生活的實踐行動中給與個人,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一個優勢
鮑姆加登為美學所宣稱的廣泛效用隱約地在其最初的學科定義中提出:“ Aethestics(作為自由藝術的理論,底等認識的科學,美麗思考的藝術,以及類推思想的藝術)是感性認識的科學。這個所有感性知覺的廣大領領域讓鮑姆加登從已建立的詩學與修辭學的科學中區別出美學。就像這些學科,美學並非只是個理論性事業,也是一個規範性的練習一個包含達成有效目標的實踐性練習或訓練的學科。美學的目的,鮑姆加登寫著是感性認識的完美,這意味著美,而對比鮮明的不完美(定義為缺陷)則要避免。
美學做為一門完善感性認識的系統性學科乃從自然的美學區分出來,同時也建立於其上,鮑姆加登定義自然的美學是人們感性認識的天性運作,以及透過非系統化學習和練習的自然發展。而系統化地完善人們感性知覺的美學目標需要人們低等認識能力的重要自然天賦。鮑姆加登特別強調感覺敏銳想像的才能敏銳的洞察力、好的記憶、詩人性格、好的品味、遠見、表達的天分等等。但這些都要受較高的認識能力,即理解與理性管治。
美學最完美的方案必須超越這些(高等或低等)自然發展的能力。其更需要含兩方面的指導的系統性計畫。1.透過反覆操練某些行為,人學習以遵守某個給與的主題或想法來逐漸使心智和諧。比較一些對士兵的美學訓練及機械式訓練。鮑姆加登將美學訓練解釋為包含即興創作的系統性練習,甚至是比賽及在更淵博的藝術中練習。
2.美學的指導有別於理論的指導。這一理論的研究,屬於知識的所有優良形式,其最重要的部分是神的科學,宇宙的科學,人的科學,尤其是那些人的科學處理他的道德水準,歷史,且不排除神話,古老的文化,並顯示他的signifying才華。但美學的理論學科必然也包含一個美之認識形式的一般性理論,以使那些在雄辯術,詩歌,音樂等特殊美學中已建立的法則與理論更完整。
由鮑姆加登發起的美學計畫,其主要目標,概念,和結構性組成應該要比這個簡短的說明做更精細的關注。(如果對有多麼少的當代美學家瞭解鮑姆加登的工作這件事感到震驚,那麼,更可恥的是Aesthetica尚未譯成英文)我對鮑姆加登美學的輪廓速寫應當足夠從他的計畫中提出其實用性的潛能以及強調一個令人驚訝地缺席的主題:身體教化。
鮑姆加登定義美學做為感性認識的科學與作為在其自身完善的目的。但感官的確從屬於身體(body)並受其狀況影響。我的感性認識依賴於身體的感受及運作,渴望什麼,做了什麼,遭遇什麼。鮑姆加登在其美學計畫中指出了身體的學習與完善。在許多知識領域中,從理論到古老傳說,從未提過生理學和面相術。在鮑姆加登所設想的美學練習的廣大範圍中,建議無區別的身體(somatic)練習。相較下,他似乎極力阻止劇烈的身體(body)訓練,明確地譴責所謂的激烈的競技,他將此與意味著身體(somatic)禍害,如:慾望,淫蕩,狂歡等置於同位。
當我們意識到鮑姆加登實質上將感官的較低能力等同於身體,而正是這些能力的認識形成了美學的對象,美學忽視身體訓練和理論在此令人訝異。底等能力,肉身他寫道,不應該在他們的墮落狀態中被激起,而是要透過美學訓練來控制,改進,與適當地指導。用這個罪孽深重的字”flesh”來定名身體,顯示出鮑姆加登對somatic,以及拉丁文的caro,的神學厭惡(theological distaste)特別負面。
有些線索提出一個宗教的動機來說明鮑姆加登將身體排除在感性科學的美學方案之外。有個更明確的哲學上的理由。在鮑姆加登所繼承上自笛卡兒、經萊布尼茲到吳爾芙的理性主義傳統中,身體被視為只是機器。因此根本不可能真正給感覺性或感性知覺什麼位置,遑論知識。另一方面,這些清楚劃分身體與感知的心智的哲學其自身便藉由宗教信條而具有大量的靈感,而這些宗教信條詆毀身體以保存與讚揚無形的靈魂。
不管鮑姆加登在美學中忽視身體的確切理由為何,並沒有給這個延續的遺漏一個正當的理由。有趣的系譜探究可直接追溯到這個忽略身體感性認識學的固執傳統,並解釋為何鮑姆加登之後的美學領域從廣大的感性知覺縮小到狹窄的藝術與美的範圍。我們也許可以進一步探討為何最初美學實用的與改善的面向(它是鮑姆加登定義的做為完善知覺和行為的學科)就這樣消失。換個方式說,美學是如何像哲學一樣從生活的崇高藝術縮到一種較小的、專門的、學院的學科?
我在此的首要目標是重建而非歷史1.恢復鮑姆加登的美學觀念,使其作為一個生命促進認識的學科,此學科遠超過對藝術和美的追問以及包含理論與實踐的練習。2.終結對身體的忽視3.提出一個擴展的、身體中心的場域,身體感性認識學,可以大大有助於許多至關重要的哲學問題,從而使哲學更能成功地恢復其原有的角色,做為生活的藝術。